•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88XD/2022-04756

  • 文件名称:

    金华市工业经济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 成文日期:

    2022-07-15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工业经济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日期:2022-07-15 12:33:43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21年以来,金华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坚持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工作导向,凝心聚力、大干快上,积极调结构、促发展,全力推进产业转型攻坚行动,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好成绩。2021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高于全省平均8.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一、2021年特色亮点工作

    2021年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总体呈现“123456”六方面特色亮点。

    “1”: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98.3亿元,同比增长21.3%,总量和增速均创近10年新高。

    “2”:即规上工业产值超700亿行业2个,分别是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全年产值分别达到780.8亿、775.8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跃升为第二大制造行业。  

    “3”:即规上工业产值超800亿县市达到3个,分别是义乌、永康、兰溪,其中义乌、永康均突破千亿大关,分别达到1163.6亿、1009.8亿。

    “4”: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4项关键结构性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5”:即百亿企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横店东磁、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爱旭太阳能、晶科能源等5家企业产值突破百亿。

    “6”:即市区六大万亩工业平台攻坚发力,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全市平均4.4个百分点。

    二、2021年主要工作

    (一)注重调研,全力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分行业开展产业调研。对现代五金、现代纺织、光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8个重点行业开展专题调研,形成《金华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文集》。二是分类别开展项目谋划。全面开展潜在投资项目调研。累计摸排“零土地”技改项目、有扩大产能需求的技改项目175个,总投资额648.15亿元。三是分主题谋划“三张清单”“四个体系”。围绕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十四五”规划、智造经济等重大课题,形成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张清单”、“四个体系”。

    (二)创新手段,加快推进转型攻坚。一是建立六大工作制度。建立工作例会、工作清单、工作交办、工作指令、重点工作专项推进和工作激励六项制度,实行各项任务闭环管理。二是创新设计“118”考核体系。设置“1+1+8”产业转型攻坚指数,逐月公布、逐季晒拼,营造各地同台竞技、赛马比拼的浓厚氛围。三是创新市县部门联动机制。强化部门信息交流和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每月召开工业口工作例会,每两月分主题召开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工作交流会,加大重点工作突破攻坚力度。

    (三)聚焦改革,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一是推进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年度考核位列全省第二,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大脑入选省级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五金(电动工具)、棉纺织和现代家具行业入围全省首批行业产业大脑。义乌针织服装、永康电动工具入选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今飞摩轮、杭机股份入选省未来工厂试点。二是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大力培育优质企业主体。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累计达到34家,数量居全省第四。积极推进产业链向武义、磐安两个山区县延伸,助力山区产业协作,在资源、项目、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三是推进市区工业激励机制改革。出台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6条,提出对部分项目奖励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改革“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将评价权限下放至各区。

    (四)瞄准短板,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一是实施工业用地红线划定。联合资规部门初步划定全市40万亩、市区10万亩工业用地红线,保障制造业发展用地需求。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全市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工业设计中心6个;入围省级以上制造业首台套公示产品23项,其中国内首台套2项。三是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全面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分区域分行业建立整治企业清单。全市整治低效工业企业2396家,涉及土地面积3.3万亩。

    (五)精准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问需于企解决难题。开展“青春期”“放水养鱼”企业用地、资金等需求调查,解决“放水养鱼”企业用地需求631亩,发放“金鱼贷”专项贷款5.6亿元。迭代升级企业码应用,完善“金码通”服务功能,受理企业诉求4000余条,办结率达100%。二是强化人才培训平台建设。成立金华市民营经济学院,统筹发挥智能制造研究院、金华市技师学院等平台作用,分领域分层次开展人才培训,累计培训企业高层次人才6624人次,技术人才2.8万余人次。三是扎实推进减负降本。深入开展“减负降本宣传月”活动,全市累计发放宣传手册1.7万余份,大力推广“一指减负”场景应用,企业知晓率全省第一,今年以来为全市企业减负274.5亿元。

    三、2022年全年工作思路

    将以数字经济、智造经济为引领,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推进三大制造,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全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

    (一)打好三大攻坚战  

    1.打好平台攻坚战。一是高质量推进市区六大平台建设。紧盯“三年翻一番、六年再倍增”目标,推动优质项目、优势资源向六大平台集聚,深化月度晒拼、季度观摩机制,加快提升六大平台能级。2022年六大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二是高标准谋划县市工业重点平台建设。开展平台专项调研,摸清县市13个工业重点平台的规模、产业布局、重点企业及存在的问题短板等情况,聚焦“2+4+X”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产业优化布局、推进平台整合,提升产业辨识度。三是高水平打造小微企业园。严格实施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全年建成小微企业园30个,建成四星级以上园区2个、数字化示范园区3个。

    2.打好项目攻坚战。一是市县联动抓谋划。聚焦我市十大重点行业产业链,紧盯产业链强链补链环节、重大关键技术,实施“一局长一项目”,县市每半年开展一次梳理排摸,重大项目由市级统筹抓好谋划,向招商部门推荐。二是专员负责抓推进。聚焦2022 年433项市级重点项目,设立项目服务专员制度,全过程做好跟踪对接服务,切实解决项目推进中难点堵点问题,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成、达产,尽快形成新产能、新增量。发挥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多跨场景应用作用,对制造业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投产达产、履约监管等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三是集中资源强保障。聚焦青春期、放水养鱼、新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以及投资需求及2022年制造业十大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保障。

    3.打好优企培育攻坚战。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6条和支持工业企业稳生产促发展8条,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一是“抓大”。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带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全年新增百亿企业3家。二是“育小”。加快建设金华市企业产能及风险预警监测平台,强化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升规、规下企业的产能、能耗监测,“促上规”“防下规”,全年完成月度升规企业10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500家。三是“培精”。以“青春期”、“放水养鱼”、“专精特新”等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

    (二)实施三大提升工程

    1.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一是推进新能源汽车“整零协同”。发挥零跑汽车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零跑汽车等整车企业根据供应链计划,优先采购本地轮毂、齿轮以及变速箱等零部件配套企业产品。积极帮助本地企业解决配套资质问题,推动我市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开展协同研发,提升我市汽车行业的自主权、话语权。二是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加快发展。积极为义乌光伏产业发展破解用能制约问题,努力帮助争取能耗单列,为义乌光伏产业释放产值腾出用能空间,进一步提升其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效益。

    2.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改变我市传统产业在低端、低效循环的局面。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八大行动,通过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内生创新动力,以信创产业发展赋能五金、电动工具、门(锁)等传统行业提升,把发挥传统产业内生创新优势打造成金华战新产业的“主渠道”,推动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参与新一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争取我市五金产业获评国家级产业平台。2022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3.实施资源要素整合提升工程。一是加大低效企业整治。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125”三年攻坚行动,精准掌握每家低效企业具体情况,念好“并、收、转、拍、关、扩”六字诀,全年整治提升1500家以上,面积2万亩以上。二是坚守工业用地“基本盘”。坚持“工业用地姓工”,划定全市40万亩、市区10万亩工业用地控制线,每年工业供地2万亩以上。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发挥民营企业家学院作用,每年培育高层次人才1000人次、职业技能人才2万人次以上,积极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优秀企业先进经验,推动企业家革新观念、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谋划建设万人技师学院项目,建设面积达500亩以上,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0人,学院专业总数达到25个以上。每年输送毕业生及工学交替生达到4000人次。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出台生物医药、信创、高端装备等专项产业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各类减费降税政策,每年为企业减负150亿元以上。

    (三)推进三大制造

    1.推进智能制造。一是建设智造工厂。深入实施智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围绕打造新智造企业群,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提升。全年完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不少于3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以上,两化融合项目100个以上,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以上。二是打造产业大脑。丰富电动(五金)工具产业大脑原材料集采、品牌共建、设计共享等应用场景,并将企业架构在产业大脑上,推动原来的强调企业个体竞争,转变为扎根产业大脑底座,形成“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重大生产模式变化。三是优化智能制造服务。举办10场以上智能化技术改造现场交流和技术对接活动,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100项,完成智能化咨询诊断企业数不少于1500家,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

    2.推进绿色制造。一是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先机。进一步聚焦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低碳绿色新兴产业,分行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抢抓节能改造“窗口”期。实施制造业节能改造行动,加紧出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三是抢抓产能置换“关键”点。对七大高耗能产业用能情况进行全面排摸,特别是指导兰溪、婺城争取在2022年底前制定水泥等高耗能(高碳)行业产能压减方案,为新上项目置换产能留出时间。

    3.推进创新制造。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家以上,省市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900个以上。二是加强“三首”产品推广应用。落实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扶持政策,加快国产替代,2022年培育“三首”产品15个以上。三是加强协同创新。梳理一批当前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全年攻克“卡脖子”难题2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