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88XD/2022-04792
关于对金华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金东28号建议答复的函
市经信局
2022-08-01
主动公开

朗读
解决类别:A
金经信办建〔2022〕8号
关于对金华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金东28号建议答复的函
朱**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金华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金华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建设金华市生物医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生物医药产业是金华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我市积极培育的重点产业之一。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区域战略布局、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品牌企业等有力举措,不断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和提升,使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优势产品不断增多。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产值188亿元,同比增长2.94%;利税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62.9%;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贡献较大。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稳步推进两大平台建设
积极对接开发区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磐安江南药镇,认真协助做好产业园园区建设及项目招引工作。今年以来,协助并指导开发区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做好化工园区扩园认定。重点引进、培育多个“生物医药、基因工程、高端医疗设备”等项目,集聚花园营养、尖峰、康恩贝等13家企业,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生物制药为先导、维生素D3系列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新格局。大力支持并协助磐安召开“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大会”,依托“江南药镇”,深耕、夯实中药产业,厚植、传承中药文化,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推进中药产业数字化改革
在磐安中药产业智慧云平台的基础上,协助开展了磐安中药产业大脑二期项目建设。其中《磐安县上线“浙中药•质量通”场景应用,推动浙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交流文章在省改革办《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2021年第87期上刊发;“浙中药•质量通”多跨场景应用在9月29日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大会上进行演示发布,并向全省推广。中药产业大脑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时任浙江省省长郑栅洁等各级领导的肯定。
(三)加大优质企业培育扶持
一是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发展。持续加大“放水养鱼”“专精特新”等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其中,浙江科惠医疗、花园生物高科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二是支持企业项目建设。摸排全市医药行业优质项目,15个生物医药项目列入金华市“十四五”期间“2+4+X”重点产业项目计划。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下达2020年度市区生物医药企业奖励资金1189.3万元。并完成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修订,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改良药研发的扶持力度,《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在加快制定中。四是新业态模式发展探索。破解普洛药业CDMO业务推进过程中的发展难题,抢抓机遇,战略布局创新研发高地。我局牵头发改、环保、应急等多部门全力、协调落实普洛药业CDMO创新药研发服务平台项目立项、审批相关事项。为普洛药业CDMO业务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持。
(四)开展精准助企服务
一是校企合作“搭桥”。围绕行业培育发展及龙头企业技术需求,主动对接浙江师范大学现代制药创新研究中心,组织该校力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并开放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目前,浙师大代制药创新研究中心已与金华康恩贝及尖峰药业等一批市龙头药企开展了多项深度合作。二是组织员工技能培训。市医药协会牵头,积极开展金华医药健康学院的运作,全力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7月份开展了市区制药企业紧缺工种---药物制剂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考证培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带动不强,产业发展不快
医药行业是我市目前上市公司最多的行业,但协同发展带动有限,辐射力较弱,带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除康恩贝投资参股了“江南药镇”等几个项目外,其余企业辐射力较弱。另一方面,尚未形成紧密关联的产业链,产业协同作用不强。我市药物和医疗器械均缺乏大品种产品,尤其是化学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受原料药波动影响大,严重制约企业发展。本地中小医药企业成长缓慢,导致产业集群引领带动、联动发展效应不够明显。在“十三五”期间,发展相对缓慢,与全省前三位的距离逐步拉大。
(二)创新研发偏弱,人才储备不足
除少数医药企业有研发机构或委托研发外,绝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缺乏。一方面,新药研发投入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27%,占比并不低,但其中大部分研发经费主要是应对迫在眉睫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上,创新药研发较少,产品竞争优势弱,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研发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招引困难,医药行业“高精尖”人才存在外流现象。全市医药制造业高学历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与生物医药行业不匹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新业态关注不够
一方面,我市制药企业产品多为仿制药和原料药,高技术含量产品缺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通过产品偏少,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少,成本相对偏高。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及“一品双规”政策的出台,我市医药企业在价格竞争中不占优势,短板将更为凸显。另一方面,我市缺乏对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关注,如通过CMO或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方式开展创新研发生产活动及受MAH(上市许可持有人)企业委托生产的新型外包服务模式等几乎空白。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从现有产业基础入手,围绕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以及平台建设等重点环节,集聚核心资源、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一)培育壮大行业主体,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鼓励、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加大并购重组,整合医药生产企业优质资源,培育壮大行业龙头。引导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实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和产业链竞争力。同时,专注“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培育,在高端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材、制药装备等领域发展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品,实现产业链互补和协同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品种发展配套产品和服务,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促进衍生产业发展。
(二)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重大生物医药科创平台建设,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人才资源加速集聚。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谋划推进中医药领域实验室(浙中实验室)建设,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实验室核心依托单位集聚中医药领域院士团队3个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建设成为省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集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综合创新平台,形成省内、长三角乃至国内领先的中医药创新共同体,推动我市生物医药发展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三)谋划基地引领发展,打造高能级集聚平台
发挥好我市3大化工(医药)园区的优势,聚焦平台建设,推进集聚发展。一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平台拓展空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千方百计引进大型医药集团,充分发挥原料药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药企优质项目落户金华,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积极引进创新机构到园区设立生产、研发服务平台,深化产城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特色的高能级集聚平台。
(四)注重人才集聚,加快产业人才吸引落地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扶持。强化“人才安居实施办法”“双龙引才新政20条”“智选金华优秀大学生人才集聚工程”等人才政策兑现。给予人才从购房租房、就业创业到子女入学的全周期政策保障,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育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以博士人才为例,可享受市区最高7折购买90平方米人才用房(或最高40万元购房货币补助)、6年人才租赁住房免费入住(或最高5.4万元租房货币补助)、25万元生活补助等,政策力度走在全省前列。二是鼓励在外柔性引才。对企业在外飞地引进人才,可按照本地引才待遇同等享受人才津贴、大学生礼包等多项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技能)考评方面,可突破人事社保关系限制享受同城待遇。给予企业柔性引才补助,对本地企业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周末顾问的,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引才补助,进一步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引才体系。三是建强人才引育平台。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对新设站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进站博士后给予最高30万元生活补助,出站留金从事科研工作的再给予30万元科研资助。扩大实习基地覆盖面,在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各类优质民办非企业单位、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打好引才留才提前量。
生物医药产业是《金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2+4+X”的重要发展内容,是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新路径,我们将创新举措、谋深谋细推进产业发展。也衷心感谢您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希望在接下来的产业发展中,能继续得到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合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
联系人:王*, 联系电话:0579-82469046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