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88XD/2024-04863
关于对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80、245号建议答复的函
市经信局
2024-06-04
主动公开

朗读
解决类型:A
金经信办提〔2024〕22号
关于对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80、245号建议答复的函
陈**、邱**委员:
你们提出的《紧扣“港”“廊”“链”主战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锚定主阵地,集群化推进产业结构巨变
一是打造有竞争力辨识度的现代产业集群。对标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方向,制定《金华市“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和《金华市2023年“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攻坚行动方案》,以纺织服装、五金制造两大产业为依托,全力打造芯光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四大现代新兴产业,组建市级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推进、运行监测、服务督导三大机制,系统推进集群培育行动。其中,兰溪市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东阳市高端新材料、永康市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等3个产业集群入围第二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累计入选核心区1个、协同区5个,其中义乌智能光伏、金华开发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获得财政激励资金共2350万元。永康山地丘陵农机装备、兰溪棉织绿色智造产业集群分别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十条标志性产业链。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我市出台了《金华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金委办发〔2023〕49号),以“链长制”和“十个一”工作推进为主要工作载体,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等10条重点产业链。龙头引领链条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县(市、区)聚焦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引。如,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小镇引进了零跑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引进了康恩贝国际化先进制药基地、花园生物等重大项目;金义新区打造以龙芯智慧产业园为核心的信创产业平台,引进了72家企业92个项目;义乌绿色动力小镇和光源小镇引进了吉利发动机、京东方华灿光电等全产业链项目;兰溪光膜小镇引进了欣旺达电池、浙江锦辉光电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扭转金华长期以来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低小散”的现状。
二、扭住主抓手,“智”造赋能传统产业蝶变
一是加大技改补助力度。金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意见》(金政发〔2024〕6号)对工业投资项目实施分类分档奖励,当年设备投资额300万元(含)至2000万元(含)、2000万元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设备投资额的10%、15%、18%给予奖励(对国家、省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市级重点培育的产业链,建立分类奖励目录,奖励标准追加2%—10%),单个项目当年奖励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购置三轴以上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5%给予奖励。新认定的省级未来工厂、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数字化车间、市级智能工厂、市级数字化车间分别再奖励200万元、8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对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项目,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项目,给予每个场景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智能制造服务商(机构),每年服务全市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的技术服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按其全市技术服务收入的5%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100万元。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扩面。多级联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转型意识弱、“不想转”问题。通过市级层面强化统筹,在《金华市“十链万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攻坚行动方案》总体方案下配套出台《改造指南》《改造指标体系》等指导文件,制定实施改造项目“县级立项、市级备案、联合验收”管理机制,细化市级、县级和企业改造任务。通过县级层面强落实。以“一县一行业”为抓手,先行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样板,“N+X”改造全市覆盖,走出一条可复制、易推广、低成本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子,为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一批“金华经验”。通过社会层面强引导。加强政企对接政策宣传,启动每周三政企“面对面”活动,已对接企业36家;打造“双月一主题”数字赋能系列活动,联合多方力量,分行业、分专题、分区域组织开展现场会、推进会14场,承接省级推进会2场,参与企业2000余人(次)。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金华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金华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华监管分局印发《金融支持十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金金融办金政发〔2024〕12号)。文件提到紧紧围绕制造业十条重点产业链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单列专项信贷支持资金,确保满足重点产业链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融资保障,加大技术改造贷款、并购贷款、信用贷款投放。力争2026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20%,争取3年新增制造业贷款1100亿元,制造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保持10%并逐年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制造业贷款增速。
三、聚焦难题破解,实施技术攻关
一是着力破解企业基础能力差、“不会转”的问题。为企业数改定期“体检”。结合国家评测标准,研发上线金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评测平台,制定金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线下调研机制,以“线上评估+线下调研”形式为企业进行定期评估;为企业量身培育服务资源。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持金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建设运营,建立金华市数字化改造服务商资源池,分批开展服务商评选,已有入池服务商58家,遴选总包商24家。为企业打造生态级协作平台。按照“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思路,支持横店东磁等链主企业以及宏伟供应链等供应链头部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实现“链式”转型,累计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个,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7个。
二是着力破解企业技术瓶颈突破“难寻方”的问题。推动浙大金华研究院、永康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沟通对接,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重大科创平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加强对企业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强对五金、纺织等传统产业的调研,深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三是聚力科创平台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2023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26家重点研发机构集聚“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鲲鹏计划”“求是特聘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浙大金华研究院等6家标志性平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累计引进团队23个、研究人员238人,成立联合实验室12家;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金华产业光源”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成立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引进项目团队21个,科研人员85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和丹麦共建实验室,重庆大学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落地运行,浙江大学—永康智能农机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现代农机数字实验室(与陈国良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等共建平台启动建设。
四、找准主攻点,集聚人才创新裂变
一是开展十万大学生招引行动。聚焦“港”“廊”“链”建设人才需求,以“智选金华 青创未来”为主题,推行“两库一图一目录”精准引才模式,开展“百企高管 川渝引才”、大学生人才文化周、本科院校百校行等活动600场以上,全年新引进大学生10万名以上,本科生比例达到35%以上,在金高校留金率达到35%以上。
二是实施千博万硕招引三年计划。依托在金博士交流中心、金华博士联谊会、高校引才工作站等平台,市县联动开展千名博士、万名硕士岗位集中发布、博士家属专场招聘会、发布十条旅游路线发布等活动100场以上,力争三年内全职引进博士人数1000人、硕士10000人以上。
三是试点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学院。聚焦高校在读大学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在婺城试点推进产业人才学院基础上,按照县市产业特点,突出“一县一特色”,在每个县(市、区)成立1所以上产业人才学院,推进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 产才融合”新模式,规模化培养适合产业需要的青年人才。
四是建强博士后科研平台。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根据企业科研创新需求引进对口博士后人才,助力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7家、在站博士后达到289。
五是实行企业创新工程师“211”培育计划。围绕在我市2+4+X特色产业中从事工程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打破学历、资历、专业等限制,建立以工作能力、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条件的“直通车”,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在重点企业探索建立321人才企业工作站,强化321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带动站内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再次感谢你们对传统产业升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吕** 联系电话:0579—82466383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