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88XD/2024-04823
关于对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280号提案答复的函
市经信局
2024-05-31
主动公开

朗读
解决类别:A
金经信办提〔2024〕7号
关于对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280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委员:
您在金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紧扣“港”“廊”“链”主战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已收悉,经市经信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金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把“港、廊、链”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通过“调结构、优产业、固链条、促转型”等实施路径,努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加速顶层设计,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一是加速构建产业体系。对标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方向,开展“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以纺织服装、五金制造两大产业为依托,全力打造芯光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四大现代新兴产业,制定《金华市“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和《金华市2023年“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攻坚行动方案》,组建市级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推进、运行监测、服务督导三大机制,系统推进集群培育行动。二是聚力产业集群打造。对牢省“415X”先进制造业跑道,积极参加产业集群竞赛,兰溪市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东阳市高端新材料、永康市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等3个产业集群入围第二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累计入选核心区1个、协同区5个,其中义乌智能光伏、金华开发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获得财政激励资金共4150万元。永康山地丘陵农机装备、兰溪棉织绿色智造产业集群分别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聚力重点产业培育。出台《浙中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方案》《金华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金华市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两方案一政策”,加快塑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2023年,“2+4”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5092.7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3.2%,“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5237.86亿元。
(二)加速链式集聚,取得产业培育进步。一是聚力打造重点产业链。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建立“一链一规划”“一链一政策”“一链一链长”等“十个一”培育体系,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等10条重点产业链。二是聚力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当前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与横向联合,突破产业链重点短板,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2023年,7个项目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9个项目入选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共争取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1.17亿元,资金总额居全省第3。6家企业入选第三批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名单,数量全省第1。三是聚力产业链主体培育。全力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动态管理1320家入库培育企业,确保全年升规500家。推动企业“小升规、规做精、精上市、市做强”。力促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34家。全年实现月度升规企业87家,数量全省第3。
(三)加速科创赋能,稳固产业发展核心。聚焦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坚持在创新深化上下功夫,深入推进“336”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高质量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一是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2023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26家重点研发机构集聚“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鲲鹏计划”“求是特聘学者”“省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浙大金华研究院等6家标志性平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累计引进团队23个、研究人员238人,成立联合实验室12家;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金华产业光源”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成立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引进项目团队21个,科研人员85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和丹麦共建实验室,重庆大学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落地运行,浙江大学—永康智能农机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现代农机数字实验室(与陈国良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等共建平台启动建设。二是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力推进。“产贸牵引的‘教科人’资源一体化配置”申报科技部城市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列入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兰溪、东阳、永康的高新区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武义先进装备制造高新区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新创建婺城区绿色畜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科技创新指标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4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42%,高于全省平均0.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四)加速政策支撑,优化集群生态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兑现。全力做好“向企业精准推介惠企政策”省级改革试点,持续迭代政策智配应用,推动政策可视可感、智配直享,应用点击量已突破4.9万次,兑现惠企政策资金71.14亿元、惠及企业5.51万次,均排名全省第3,为企业减负226.3亿元。二是强化基金引导。服务“4+1”专项基金大局,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与省金控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20亿元规模的浙江专精特新母基金落户金华。三是加力难题化解。深入推进“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开展《两条例》宣贯,累计开展各项服务活动523场次,服务企业21809家次。深化“四大双千”助企服务活动,开展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大化解行动,对182个重点历史遗留问题实行分类施策、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目前已全部清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强链固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揭榜省攻坚“任务包”,争取财政专项激励,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生物医药及植入性医疗器械等10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链长+链主”的协同机制,实行“一链一政策、一链一规划、一链一团队”等十个一推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找准产业链“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举办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活动20场以上,2024年十大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4500亿元。
(二)聚焦强企优企,壮大优质企业梯队。扩大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全市产值前200强企业,开展产业政策、基础配套、科技人才、上下游协同等服务,对“雄鹰企业”和省“链主”企业制定一企一方案,培育一批民营经济总部企业和总部示范企业,落实“一套培育标准+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动态培育库+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培育机制,梯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150家以上。
(三)聚焦数智赋能,推动产业创新增效。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前沿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挥数字经济领域“万亩千亿”核心产业平台作用,抓好“443”产业赛道下重点项目建设,做大数字经济优势集群。按照“分区域试点、分行业推进、样本打造、批量化复制、平台化支撑”的改造路径,深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次培育,积极推进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
(四)聚焦创新提能,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以“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贯通以“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为抓手,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产业链的痛点,打通创新链的堵点。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成为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到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的主导力量。
(五)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强化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系统布局政策、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推动全市10大重大制造业平台建设,引导金融、土地、能源、环保、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平台集聚。积极发挥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做大产业引导基金,做优二级基金,做准专项基金,助力产业整合和资本集聚。强化产才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招引,鼓励和帮助企业寻找专业对口博士、教授到企业挂职,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链主”企业与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同时,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政府服务、就业创业、住房公寓、教育医疗、邻里生活等基础服务,为引才留才提供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金华产业转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史** 联系电话:0579-82469513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