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88XD/2025-00266
市经信局2025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市经信局
2025-10-30
主动公开
朗读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港”“廊”“链”主战场,突出“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经济工作主线,以全年拼全程、全力抓落实的工作状态,深入实施“146”工作体系,打好“稳运行、育产业、抓项目、促转型”组合拳,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能级开新局。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进一步发挥“压舱石”作用。高质量开展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建立工业乡镇赛比拼机制,统筹抓好月度升规、小升规、投产达产、技改扩能、总部企业等5张重点增量清单。积极应对中美关税战,创新开展涉美企业“红黄绿”三色预警服务,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强化工贸联动,举办“十链百场万企”活动56场,对接订单62亿元,对接融资额度3.4亿元。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汽车制造、通信电子等新兴产业支撑有力,分别增长58.7%、20.3%,零跑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22.2万辆。工业投资攻坚奋进,义欣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金东区零跑零配件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市538个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率达88.7%,1—5月,制造业投资完成258.6亿元,增速12.1%,居全省第5。义乌荣获“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武义夺取2024年“浙江制造天工鼎”。
(二)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优势。以“迭代、补短、赋能、解难、督考”为思路,实施新“十个一”培育体系,推动“链长+链主”制2.0版升级。1—5月,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2168亿元,增长10.3%,对全市产值贡献率达93.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7%、17.8%,排名全省第1、第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9.7%,较2024年底提高3.3个百分点。举办金华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专场活动,编制发布《金华市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突进“3+3”未来产业发展赛道(优先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显示3个产业基础较好、处于快速裂变前期的未来产业,探索发展氢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3个力量尚在集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的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入围省人工智能“五个百项”项目9个,平台算力规模达1400PFlops。历史经典产业焕新发展,金华火腿产业列入国家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火腿、金属雕入选省首批历史经典产业扩容名录,9家工作室入选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居全省第2。
(三)“两新”融合进一步构筑“高价值”路径。召开金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建立任务清单、指标清单和评价体系等工作推进机制,形成“3+2”工作体系(“3”即科创平台建设提能升级、大孵化集群建设、打造生命健康示范链;“2”即人才、财政金融的配套支持)。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示范链,围绕“八个一”标准配置,实施“供给侧—转化端—产业化”+“要素供给”的“3+1”融合路径,通过先行探路、引领带动,推动“两新”深度融合由“一链”示范向全域迈进,获批全国首个2.1类中药新药(康恩贝制药研发的中药改良型新药-清喉咽含片)。加大中试平台培育力度,浙江光电子研究院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库,系全国唯二、全省唯一的“量子信息”领域平台,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数智化中药连续制造中试基地入选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名单。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共签约“产业教授”164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48个项目入选2025年全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名单,获资金补助1.26亿元,居全省第2。
(四)数字经济进一步激活“新智造”生态。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累计举办国家试点各类会议30场,遴选总包商42个,推动签约改造企业129家。深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形成“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引领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模式,入选省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47家,居全省第4,新增省未来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8家、数字化车间11家,分别居全省第2、第3、第5。数字经济回升向好,1—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自2023年5月以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五)产业平台进一步释放“集成化”效应。开展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扩容调整工作,调整后十大平台现状工业用地占全市比重39%,可用工业用地空间4.5万亩,占全市比重65%。完善“平台+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1—5月,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96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4.3个百分点。深化小微企业园建设“三提三促三强”行动,累计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园165个,星级小微企业园56个。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1-5月出让工业用地5524亩,居全省第2,较去年同期增加1803亩,居全省第1。按照“四个一批”整治路径,开展低效工业企业整治帮扶销号工作,1—5月,整治低效工业企业755家,整治低效面积0.69万亩。一季度,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速22.6%,居全省第5。
(六)育企助企进一步厚植“强根基”土壤。开展企业梯队化培育,出台《金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2025—2030年)》,建立健全小升规企业“升规防降”机制,新增年度小升规企业596家,居全省第4,1—6月培育月度升规企业17家,6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扎实推进清欠工作,已清偿120笔,涉及金额1.15亿元,其中浦江、武义、开发区已全部清偿。深化“小微你好·金心助企”服务活动,累计开展政策、条例宣贯活动38场,服务企业3400余家。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专项行动,排摸收集历史遗留问题104件,已化解销号45件,涉及用地496.1亩,兑现政策资金1143.8万元。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市经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跳出经信发展经济”,以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为主线,以“两新”深度融合为路径,以长期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全力打好稳进提质增效攻坚战,千方百计稳住工业大盘,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0%。
(一)强监测、稳增长,推动工业经济稳健运行。一是狠抓大县大镇。统筹抓好目标管理、问题协调、预警提示工作,对增长承压的县(市、区)开展蹲点服务指导,推动目标任务高效完成。定期对产值20亿元以上工业乡镇分档分类开展晾晒,开展工业经济稳进提质典型案例评选,充分激发县市、乡镇积极性。二是狠抓重点行业。对涉美重点行业落实“一业一方案”。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景气行业,加强对企业员工、资金、土地等要素需求保障,推动金东区零跑零配件项目、义乌翼真汽车等加快投产达产;对光伏行业,短期支持企业向总部争取更多订单,长期引导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以技术创新破局内卷竞争;对五金制品等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强化品牌质量建设,突破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低端锁定。三是狠抓重点企业。紧盯80家产值10亿元企业、1245家产值1亿元企业,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切实发挥重点企业引领作用。用好月度升规、小升规、投产达产、技改扩能、总部企业等5张重点增量清单,分类施策抓好服务。抓好地瓜经济,坚持能留则留,有序走出去,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服务。
(二)建体系、塑样板,推动“两新”深度融合攻坚突破。一是强化一体统筹落实。围绕《金华市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的各项任务,建立健全重点工作落实督促机制和“局长办公会+专题调度会”推进机制,确保目标任务高效完成。坚持“跑通即案例、案例即路径”,做好首批省“两新”深度融合改革试点推进工作,加快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示范链,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要素配置模式、服务机制和协同路径,形成更多有特色、有显示度、有实效性的改革成果。二是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出台《金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平台的实施方案》,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深入谋划、按需定建综合性、专业化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依托国家级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中试平台认定,打造集研发试制、测试验证、样机展示、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区域性中试服务高地。三是强化科技服务赋能。出台《金华市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加强引育软信业、工程服务、检测检验等重点领域主体,打造浙中科创走廊(核心区)、永康五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义乌双江湖科教园区等若干科技服务集聚样板区,加快科技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全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突破275亿元。
(三)调结构、提能级,推动链群培育攀高逐新。一是开展重点产业链分类培育。进一步深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内生裂变、新兴产业提质扩面、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项目化、清单化、时限化落细落实产业链培育年度工作要点,开展重点产业链精准画像和问题诊断,2025年十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以上。二是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体系。出台《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培育提升方案(2025—2027年)》,在探索世界级集群培育路径上先行先试。锚定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支持东阳生物医药、永康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争创核心区和协同区,统筹推进“新星”产业群、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开展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遴选,储备一批优势未来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省未来产业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三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平台融合示范载体。推进实施《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平台扩容调整和产业链适配工作方案》,做好平台空间拓展和“平台+产业链”融合发展“两篇文章”,强化先进制造业平台的基础建设和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土地、能源等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平台集聚,力争全年十大平台规上工业总产值4250亿元以上,新出让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出让比重50%以上,新增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实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化工园区有限资源。
(四)锻长板、抢风口,推动数字经济蝶变跃升。一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围绕大力推进“443”数字经济产业赛道,持续巩固智能光伏、新型储能、磁性材料等主导产业优势,深化与晶澳、天合光能、欣旺达等“链主”企业合作,招引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产业,力争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2000亿元以上。加快出台《金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实施新一轮软信业奖补政策,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力争全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7%。二是探索具有引领性的数字转型模式。高质量承接落实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各项任务,深化“浙江方案”在电动工具、磁性材料、服装三个试点行业推广复制,“看样学样”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及案例,持续开展服务商征集遴选和总包商“赛马”管理,全年完成国标二级以上企业改造340家以上,推广“小快轻准”产品100个以上,新增未来工厂2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入池服务商200家以上。三是建设具有支撑力的数字赋能环境。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细分领域开发垂直行业模型,积极争创省人工智能“五个百项”,打造企业应用场景、“数智优品”等项目10个。深化5G网络建设,聚力打造5G全连接工厂、“5G+工业互联网”数智融合新标杆。
(五)优服务、强主体,推动企业培育蓄能跃阶。一是做多优质中小企业。深入实施“新升规”“防退规”等系列行动,不断壮大规上工业企业队伍,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6800家。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体系,重点突出选种育种、选苗育苗等关键环节,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以上,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含重点)数量有新的突破。二是做强重点龙头企业。统筹推进雄鹰企业、单项冠军、链主企业等培育工作,支持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注资等方式培育上下游产业生态,打造辨识度更高、影响力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大企业矩阵。三是做优企业精准服务。深化“金心助企”服务赋能,落实规上工业企业服务专员机制,用好“浙企之家”平台,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项目提供政策争取、要素保障等服务。扎实推进清欠工作,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全力助企业拓市场,聚焦品牌创建、成果宣传、产品推广,评选“金华制造优品”30项。
(六)重引育、强保障,推动工业投资提速扩量。一是聚力重点项目和技改项目双轮驱动。紧盯538个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重点项目库,强化项目建设监测预警,持续开展“三未”攻坚,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库支撑全市70%以上投资。重点围绕产业基础再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等,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更新和提升,力争全年技改投资增速达8%。二是聚力增量招引与存量内培双维突破。以产业链“五图五清单”为索引,加强与发改、投促等部门对接,靠前参与制造业领域重大项目谋划招引,推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强化“留商即招商”理念,聚焦高税无地、高成长、急需扩产企业,建立内培项目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2025年全市内培项目达150个以上。三是聚力两重项目和两新项目政策双向赋能。用足用好国家“两重”“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项支持政策和省级相关扶持政策,建立项目储备常态化滚动接续机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盘子,更好发挥资金撬动作用。
(七)提素能、锻尖兵,推动经信铁军护航工业发展。一是突出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组织干部参加主题班培训、周末学堂和青年干部夜学,邀请行业专家、业务骨干进行前沿知识专题讲座,有效提升干部能力弱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以“六干”作风为引领,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活动, 营造亲清政商关系。二是深化递进培育。抓好干部“墩苗”成长培训,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重点项目、艰苦岗位挂职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开展对标研学活动,积极向先进地区、优秀企业学习取经,助力干部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三是优化选人用人。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规范优化干部选拔使用机制,健全完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优先提拔使用和表扬奖励,激励广大干部积极担当作为。